本报特约记者 李莉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2006年5月,李光峰携整个班子和主要条线负责人空降遵义分行,班子整体大换血,这在遵义分行、贵州省分行乃至整个建行系统都没有先例。
凳子还没坐热,又一起百万大案爆发,这是遵义分行一年内第三起大案。案发第二天就是涉案员工婚礼,是否举行婚礼?最后,李光峰冒着巨大压力拍板决定,婚礼如期举行,班子成员悉数参加,婚礼收的“份子钱”可弥补资金损失!
“那是遵义分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、‘规格’最高的一次婚礼!”很多员工至今记忆犹新。婚礼一结束,新郎就被警方带走,在全行引起巨大震动。1994至2007年,13年间,13起案件,1300万元风险资金,13人入狱,18人开除,32人受处分……遵义分行确实“病”得不轻。“所有指标同业垫底,房地产开发贷款却占了当地市场70%,一看就有问题!”他果断停办全部房地产开发贷款,这无疑断了开发商财路,他连续收到“死亡通知”,当地政府为他特配两名“便衣保镖”。那段时间,他拜会政府、走访员工、营销客户都带着“便衣”,成为和平年代银行行长奇遇。
遵义人一向以聪明和头脑活泛著称,很多习惯打“擦边球”的员工对合规与发展存有疑虑。李光峰一语中的:“打‘擦边球’是技术活,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,而不是凭运气!”一个人不学习,不思考,单靠耍小聪明怎么能把握事物的规律?怎么能“打出好球”?他在全行开展“争当知识型员工”活动,用知识武装员工的头脑。
同那些短平快的管理手段相比,思想观念的改变尤其艰难。“李行长夜里一点还没休息?你看他批的OA!”一把手彻夜办公,谁还敢混日子?他给部门、单位一把手布置了书面作业:每天记录一句生活感悟,题材不限,只要感动自己就行,他定期抽查判分,“打动人的东西,一定触动了大脑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自然会养成思考的习惯。一个有思想的管理者,才能看到方向,想出办法,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。”分行的各种会议,常常会穿插学习内容,他会根据当前经营形势组织理论学习,看到好文章也会与大家分享。比如他推荐的当时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的《我思故我在》,让大家深受启发。个人事业部主管阮俊是全行最年轻一把手,在事业部制改革初期,李光峰让他回去研究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第一篇,阮俊一看是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,一下子就明白了该怎么做。转型最艰难的时候,李光峰让他看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,并送他一句“将转型进行到底!”附加一句“不换位思考就换位!”如今,遵义分行很多干部员工都熟知《毛泽东选集》的著名篇章。
副行长王剑波说:“我们都叫他李老师,跟着他干,感觉天天都在进步!”李光峰说他还真当过几年老师。十四岁时,父亲因公殉职,上有母亲、下有三个弟妹,他成了全家顶梁柱,初中没毕业,就顶替父亲参加了工作。后来通过自学,考上了师专,当了两年物理老师后,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取当时最热门的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。这段当教师的经历,不仅让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,而且让他很擅长传道解惑,比如他把个人条线比作农业生产,提出要精耕细作,套种产品,让人茅塞顿开。艰苦岁月练就的“逆商”,让他少年老成,很早就学会担当,因而一进建行就有了“老干部”的绰号。这些都为他数次临危受命起到了决定作用。来遵义前,他曾用六年多时间带领贵阳小河支行走出困境,并因此获得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,这也是省行党委从全省100多个副处级干部中选中他为遵义分行当家人的重要原因。
李光峰有个著名的干部使用“瓶颈理论”。“瓶颈为什么在瓶子上部而不在下部?这就像干部!解决了干部的思想问题,就突破了瓶颈,否则就换个瓶颈。”原本因费用分配招致员工“怨恨”的计财部经理刘志勇,调整到湄潭支行后,竟然判若两人,与政府、企业、客户鱼水交融,一个人走活了一盘棋。行里有学识有思想、有能力有业绩的员工逐步调整到了“瓶颈”部位。2008年,他在全行范围内“一字千金”征集发展主题词,一名员工的“同舟奋进”入选,一下就获得4000元奖励。这种用人机制起到了导向作用。现在遵义分行随便一个员工,都能滔滔不绝来上一段十二五规划、国务院二号文、西部大开发战略、工业强省……李光峰终于带出了一支会思想的队伍。
从“治理整顿”、“蓄势待发”、“扬帆起航”、“同舟奋进”、“风正行远”、“清醒头脑”、“静水深流”这些每年一个、富有逻辑关系的发展主题词中,既可以看到遵义分行翻身求变的艰难历程,也可以清晰看出李光峰这些年的思想痕迹。从“案发大行”到全省“骨干行”,从同业垫底到同业竞逐目标,这些年来遵义分行资产、负债规模翻番,员工收入增长了2.5倍,特别是今年以来,各项业务呈现强劲发展势头,各项指标新增位居全省前列,这种由思想深处迸发出的“软实力”,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“硬指标”,充分证明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:“一个有思想的人,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!”
(作者单位:山东省威海分行)
记者的话:
跟人们眼里已经固化了的银行行长形象不同,一身书卷气的李光峰更像一个学者。很难把他同收复习水、重振湄潭、渗透仁怀这些故事联系起来,但这些确实发生在他的身上。采访过程中,他没有象一般受访者那样讲述那些攻城略地的壮举,而是更喜欢谈论世界观、方法论这些思想深处的抽象概念,谈论这场历时六年的“头脑风暴”。有思想,才有思路,有思路,才有出路,这不正是这些故事背后的原因吗?
对李光峰的采访,解答了我一直都在思考也是基层行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:一个优秀的二级分行行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——我们需要更多像李光峰这样有思想的经营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