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行报客户版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今日建行 >> 建行报客户版

诗意生活——访建行厦门市分行陈秀玉

发布时间:2009-07-22

■ 本报记者 薛洁

 

    陈秀玉曾在博客中写道:“音乐是天地间的风水,而文字是上苍的真知灼见。”面对面坐在鼓浪屿海边,和着大海的轻柔拍打,陈秀玉告诉记者,她与文字心有灵犀,甚至能听到文字的“涛声”:有时觉得自己与作者面对面交谈,更多时候,文字带着她的心飞得很高很远……

 

   

 

    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经专业的陈秀玉,却对散文情有独钟。大学时,已将许多台湾散文大家的作品读完,张晓风、林清玄、席慕容都是她喜欢的散文作家。她说,台湾作家的散文,很符合人性,意境很美。大学时代一本台湾散文集《隔海说文》,已经整整伴随她20年,“现在还在不停地看,总有新的感悟。”她记得那时读过席慕容的一段散文,大意是,有一天夜里她突然醒来,发现一丝青灰的光亮照在床头,温暖而清晰……她感慨道,多少年来月光都是如此,只是她浑然不觉。

 

    一天晚上,陈秀玉在校园靠山面海而坐,那是她在厦大第一次认真地谛听涛声,此时一轮明月卧在山岗上……她忽然觉得席慕容描写的那轮明月就在眼前,此时她怦然心动,仿佛一下子读懂了当年作者的心思,其实大自然的恩泽无处不在,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、察觉。

 

    从那一刻开始,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多了一个心境。“如果我们只顾着眼前的忙碌,眼界就只有那么一点点,就看不到上苍赐予的很多好东西……”

 

   

 

    如果把一天分成十份,陈秀玉会让工作占五份,家庭占三份,留二份给自己。她说女人一定要经营工作和家庭,同时又必须经营自己。

 

    读书、写作对她来说,是件非常重要和快乐的事。她说,书一辈子追随她,不离不弃,这一点连父母都无法做到。“书让我的内心变得像一股清泉,读得越多,涌出的越多。”

 

    她常常感谢上苍,让她有文字表达的能力。大学起,她的散文就开始见诸报端。近些年,她专心“养博”,07年,她在博联社开博。每天晚上11点之后,她就开始享受自己的时光——写博客,把自然、生活、亲情等细小的感受写下来,把最真实的内心交出来,写的过程,心与文字交融在一起,文字让心灵升华。

 

    96年,陈秀玉师从同事陈勇鹏,开始学习摄影。她在香港买来当时最好的相机。她不停地拍照,每次都把“满意”的作品洗出来,拿给师傅看。如今,无论在厦门,还是出门远行,她都要背上相机,在各种风景前停下脚步。十多年来,她的作品曾入选全国摄影大赛,还举办了专题影展。

 

    她喜欢收藏,收藏历史已有20多年。邮票、钱币、寿山石刻版画、印章、瓷器、影像、乱针绣等,门类繁多。收的最多的是寿山石刻、印章。当年,为了给女儿刻一枚章,陈秀玉找到我国著名的寿山石刻版画家孙煌先生。厦门最好的印章都出自孙煌先生之手。十几年前工资只有几百元,而孙煌先生每个字收40块,于是她攒够刻一枚章的钱就去刻一枚。12生肖刻完了,又刻“惠安女”、“藏书票”……孙老先生的代表作品她差不多收齐了。孙老先生说,“女孩子做事这么专注、认真,实在难得。”

 

    通过收藏,她觉得自己非常渺小,“在那么多好东西面前,我只有敬畏。”

 

   

 

    有一次,陈秀玉在常州学习,便顺着自己的心意,在周末一个人往返于常州——上海之间,到上海博物馆看英国皇家收藏家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瓷器展,到金茂大厦音乐厅听挪威钢琴家、大提琴家的个人演奏会……

 

    进入中年以后,她有了每年雷打不动的私人旅行。她说,个人旅行最大的妙处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山水间走来走去,可以忘了时间,可以忘了身处何处。“特别是在我端起相机的一刹那,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烟消云散,被定格为对岁月一腔的悠悠情怀和对生命深深的眷恋。”

 

    “人到中年的我已如泊在沙岸边的那一叶宁静的扁舟,与周围丰润的水草、潋滟的波光、和谐的虫呜融在一起,成为了自然万物中的一缕如梦的诗行,一个曼妙的音符!”

 

    “原来好生活是可以选择的,但前提是我已具备了足够的能力。”

 

    记者的话:

 

    秀玉喜欢紫色,处女座的她,生性敏感浪漫,喜欢整洁有序,做事极其有条理。她认为,有条理、积累、专注和投入就是效率。

 

    她的孩子曾就读于厦门市最好的小学,小学毕业时被评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市三好生,老师让家长提供材料。秀玉第二天拷了一张光盘拿给老师。几年来,她把孩子参加各种比赛的作文,平时写的日记,都按时间顺序整理、录入。她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,包括管理支行。她说,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,是提高生命效率和质量的最好办法。

 

    在我看来,生活的本质是琐碎的,而诗意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能力。

 

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详情咨询675957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