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行报客户版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今日建行 >> 建行报客户版

一位普通股民的“三年之痒”

发布时间:2009-06-03

 ■ 本报记者 余江灏

    “前两天把手里的云南铜业给清了,准备买辆新款帕萨特领驭。这股我买了快3年,卖得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,不过,经过几次的大起大落,我实在是不愿意再折腾下去了。”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,张莫的语气多少有些无奈。

    在近3年股市的“牛熊大转换”中,张莫是记者身边少有的全仓持股经历整个过程的人。2007年初,在身边好友的强力推荐下,此前对股市了解并不深的张莫稀里糊涂的当上了“股民”。第一次出手,就购入10000股云南铜业,成本价12元左右。“那时手里刚好有笔闲钱,加上很多人都说这股成长性好,一冲动就全仓杀进去了。”

    3个月后,云南铜业突破24元,张莫的12万元翻了一倍,对于每月拿“死工资”的他来说,这笔钱仿佛从天上掉下来一样。

    2007年5月下旬,张莫被单位派到广州参加一个培训班,没过几天,妻子突然打来电话说:“你快看看,今天怎么跌了这么多?”“-9.80%”,这是购买云铜后遇到的最大单日跌幅,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,2007年5月30日。

    当天晚上,张莫从电视上得知暴跌主要是国家突然上调印花税所致,两市共有900多只股票跌停。那一刻,减仓的念头从脑海里闪过。不过第二天,云南铜业便以一个漂亮的涨停打消了他的这份疑虑。

    从2007年6月开始,云南铜业像长了翅膀一样,30元、40元、50元、60元……张莫说,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电脑上看盘,计算每天的“收成”。

    2007年10月8日,云南铜业盘中创下98.02元的历史高点,本来抱着玩一玩态度的张莫一下成了百万富翁。“当时想法特别简单,就等着突破100元后全部卖掉,拿赚的钱再买套房子。”

    不过这一次,股市收起了“笑脸”,云铜开始掉头向下,节节败退。K线图中,绿色的柱形越来越多,柱形的体积也越来越大。两个月之后,股价已经回落至50元附近,跌幅近50%。

    刚开始时,张莫并没有恐慌。“涨了那么多,调整一下很正常,甚至还想着抄底呢。”然而没过多久,张莫便为自己没有冲动的追加资金而庆幸。云南铜业只是在2008年初的几天略作反弹,便开始步入漫漫“熊途”。

    2008年3月10日,云南铜业最后一次跌穿50元;3月18日,股价跌破40元;4月1日,30元整数关口被轻松击破;6月6日,重新回到“1x”时代……

    5个月之后的11月4日,云南铜业收盘价仅为6.89元,张莫的股票市值缩水至7万元。13个月的时间,他93%的资金被股市残酷地蒸发殆尽。

    谈到这段经历,张莫用了一个词——恍惚,“下跌初期有几次反弹,总觉得还会涨上去就没有操作,谁知到后面跌的这么惨;跌破成本价的时候也想过清仓,可又不甘心;再到后来,干脆连看都懒得看了。”

    在张莫的电脑上,记者看到了云南铜业的最终成交价,21.98元。两年半的时间,这只股票给他带来了接近90%的收益。“12万—98万—7万——22万元,就像是做了一场梦。” 张莫笑了笑,“我算是幸运的,多少还有所斩获,周围很多人不但没赚到钱,反而把辛辛苦苦攒起来的家当赔个精光。”

    从张莫家里出来,记者无意间看了看手表,上面的日期恰好定格在“2009年5月30日”,一个中国股民难以忘记却又不愿回忆的纪念日。
 
 
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详情咨询675957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