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行报客户版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今日建行 >> 建行报客户版

个性,在这里绽放——访建行深圳市黄贝岭支行行长林旭升

发布时间:2008-11-19

■ 本报记者 余江灏  晏明

 

旭日东升,晨雾未散,人们常常看到他第一个来到支行。

灯火阑珊,关门打烊,人们也常常看到他最后一个离去。

一年365天,除了春节初一到初三,银行暂停营业,其余362天,这里就是他的家。

这,是林旭升真实的生活写照。

站在大堂“抓”客户

“等到有一天,我不当行长了,就去离家最近的网点做大堂经理,一定会称职的。”林旭升的这番话绝对不是玩笑。

老一点的员工都知道,早在2001年,林旭升就开始在大堂里“抓”客户。“那时候还没有大堂经理的概念,但我充当的实际就是这个角色,客户进来,我先问他要办什么业务,然后根据这项业务的难易程度安排相应的人员。”

这个现在看起来几乎是各家银行通用的服务模式,早在7年前就被林旭升运用自如,很多细节上都流露出他的智慧。“如果客户只是办理普通缴费业务,我会让保安协助办理,自己抽出时间为下面的客户服务;如果客户通过ATM存取款,我会提示他们操作成功后再查询一遍余额,避免出现差错;如果客户是去柜台办理转账,我会亲自出面,一来可以提高他们填写单据的准确性,二来也能够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,发掘潜在需求。”

7年过去了,林旭升管理的团队已经形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,每个环节都在流畅的运转中。在这里,大堂经理会敏锐地识别和挖掘优质客户与潜在客户,及时推荐给客户经理;柜员则积极配合大堂经理,密切关注经办客户的账户与资金往来情况,一旦发现有大量定期存款或大额转账的客户,马上主动了解资金的去向和用途,及时联系客户经理对客户的需求详细跟进;客户经理接到大堂经理或柜员的推荐,会针对客户特点,提供个性化服务,尽量通过深入浅出的话语向客户讲解建行产品。

林旭升非常肯定地告诉我,精心服务好现有的客户,从中找出“潜力股”,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。“连上门的客户都服务不好,整天想着出去拓展新客户,那不是顾此失彼吗?”

两大巨头的“保管箱”

中石油和万科,这两家分别占据着沪深股市最大权重的上市公司,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把资金放在同一家支行,而且一放就是上百亿元。说起中间的过程,林旭升感慨万千:“从最初的空账户和几百万存款,到代发工资、办理公积金业务,再到发放各类贷款,中间的经历虽然一波三折,但是最终我们赢了,不仅仅赢来了大笔存款,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最优秀企业的认可。”

很多人都说这上百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,但真正参与的人都知道这个“馅饼”是林行长一点一点做出来的。

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

在之前的印象中,业绩优秀的银行网点总会跟“加班”、“紧张”、“压力”这些字眼密切相关,但来到黄贝岭支行,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有序。“林行长从来没说过下星期要完成多少任务,要不然扣你钱这样的话,跟着他做业务,我们非常开心。”22名员工的回答惊人地一致。

对于这一点,林旭升有着自己的感悟。“在基层行做管理,不能一味下任务,而要告诉员工做事的方法,方法掌握了,业务量自然就上去了,任务不需要下就能很好完成。”说到这,他的语气显得非常自信。

林行长口中的方法,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,“一个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,就从这切口进入。”支行刚开始卖保险时,员工们都一窍不通,于是,林旭升找来保险公司的培训师,让他用10分钟时间打动台下的人去购买这款产品,如果超过时间就免谈。“你只有用10分钟打动我,我才能用5分钟去打动客户,虽然这个要求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,但实际做下来效果非常明显。”话到嘴边,林行长拿出了自己的证据,递过来的一张表格上清楚地写着,仅在那一个月,支行就卖出了1000万元的保险。

林行长有个奇特的爱好,走路,每天上下班都要走一个多小时。行里有两部车,但他从来不用,而是给了一线的客户经理。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他们整天在外面跑业务,没辆车哪行。我上下班走路,既能锻炼身体,又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,一个小时能把这两天要做的事都在脑子里过一遍。”

 

记者的话:

采访之前听说林行长是潮州人,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担忧,因为“会做事,但不善言辞”是潮州人典型的性格特征。然而,随着采访的进行,这种顾虑马上烟消云散。林行长不但能说,而且言语中不乏冷幽默,很多话虽然不能在文章中体现,但让我受益匪浅。临别时,林行长打开自己的书柜,里面摞摞报纸摆放地整整齐齐。“这些都是我自己订阅的,包括你们的报纸,多看报纸,才能够涉猎各方面的信息,让我有更多的灵感和点子。”